找到相关内容2784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著名高僧天然禅师与丹霞禅寺

    椤伽经》。禅宗虽然进行了教义改革,但是,烦琐的小乘律,还在束缚着他们。稀迁给天然剃发、讲戒律,天然掩耳跑走,足见烦琐的佛教戒律,天然及某些僧人是反对的。天然则说:“岂有佛可成,佛之一字,永不喜闻。”...戒律,以巩固禅宗的兴旺发达。与天然同师(均是马祖道一的徒弟)的怀海,采取小乘律的简易内容,结合中国的实际,别创禅律,号称百丈(怀海居百丈山)清规。以前禅僧多借律寺别院居住,清规要求僧徒不论地位高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1658982.html
  • 三科

    无量、无少所有无所有处。总的说来,想蕴也属实法。   行蕴内容,依《杂集》可列表如下:   行蕴中各法通假或实,随应分别,广如《俱舍》及《杂集》所说。识蕴的内容,小乘中各不相同。因为在小乘中没有...的相摄与十二处同。   三科的废立,依小乘论典所述,有好几种原因,众生迷执有一个实我,佛为破众生的人我执所以分别说蕴处界。为破一性我执,说积聚性的五蕴法;为破受者我执,说以生长出生为义的十二处,为...

    郭元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0939810.html
  • 蕴处界三科

    可列表如下:  行蕴中各法通假或实,随应分别,广如《俱舍》及《杂集》所说。识蕴的内容,小乘中各不相同。因为在小乘中没有建立第八阿赖耶识,所以只以六识身为识蕴。大乘中则举心意识的分别,以阿赖耶识为心,...无为法,共八十六法。至于十八界,只不过是把十二处中的意处立为意界外别开眼,耳,鼻,舌,身,意等六识界,所以和百法的相摄与十二处同。  三科的废立,依小乘论典所述,有好几种原因,众生迷执有一个实我,佛为...

    郭元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0641128.html
  • 从“空义”谈中观与唯识

    宏印法师著:  目录  序  空义与中观、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 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 中观谈空与二谛  唯识谈空与二谛 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 观空  总结  --------...天台和华严等思想就比较容易通达;如果不懂中观、不懂唯识,要研究华严、天台就比较困难,等於有点断章取义、从断代史开始一样。依我个人的体会发现,中观的思想还是小乘思想的共同根机,所以把中观学好之後,要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4941921.html
  • 丛林清规与僧制建设

    。百丈怀海于是创意别立禅居,减少与义学、律学僧众相聚一处所产生的龃龉。另一方面更创制规约来规范禅宗僧团的生活实践。这一规约制定的原则性,百丈曾言:吾所宗非局小乘,非异小乘,当博约折中,设于制范,务其宜也。2百丈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原则:“吾行乘法,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?”3他既不重大乘律,也不重小乘律,“乃创意不循律制,别立禅居。”他所重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0752262.html
  •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(公元7-11世纪)

    地区。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,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、小乘佛教。 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。孔雀帝国、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,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;但此后的笈多...本土却日益衰落,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,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。佛教在印度的没落,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:  首先,佛教的部派分裂、尤其是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。佛教和基督教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0355253.html
  • 杨曾文:戒律和唐代的律宗

    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,那么,其中由道宣创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《四分律》为中心的会通小乘戒律的律学理论,则标志民族化佛教组织理论和戒规、礼仪的基本确立。   本文在概要介绍了小乘戒律的传译和...侧重定、慧二学,律藏则是集中各种戒律的。佛教在发展中分为小乘,同样戒律也有小乘戒律。   佛教传入中国后是经过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的。一般认为,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。在所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0860341.html
  • 戒律之由来及其根本精神之研究

    戒律之由来及其根本精神之研究  一、戒律的由来  佛陀在世时的佛教,既非所谓「小乘佛教」,亦非所谓「大乘佛教」,却是融合了小乘的「根本佛教」。反过来说,小乘佛教及大乘佛教,都是从这个根本佛教所流露出来的两流派而已。佛法本身并没有大乘、小乘之别;小乘之别是后代人给分出来的。佛陀在世时的佛教,是由于佛陀的伟大人格所表现的「中道教」这种中道教,是如实知见、知行合一的,因为伟大的佛陀人格是能统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662903.html
  • 面向世界的中国佛教-------释圣信

    其次,就佛教本身来说是无国界, 无小乘之别, 这完全是释迦佛陀的一真实法 - 佛法是平等法。 其实,总体地说,佛教并没有小乘之分,它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,谁能肯定大乘不是佛法,或者小乘不是佛法呢!事实上大乘佛教是从梵文经典翻译过来的;而小乘佛教,即上座部佛教是从巴利语翻译的,因此它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和不同是必然的, 但佛教的根本教理却是完全相同的,真正懂得佛法的佛教徒是没有小乘之偏见。...

    释圣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4066561.html
  • 《戒律学原理》摭言

    世纪中国佛教律学现代化的创格首作,鼓励其出版,我将赘附琐言以饰戒学之旨。  一、佛法非释迦牟尼一期之创见  我们如果深入研究小乘及显密各宗的佛学,便知释迦所说之一代时教,本为上继无始以来的初世,下及...佛教十宗挺放异彩。  从此以后,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承,便宗奉南山律学,采取四分律作为根本,配合大乘律法,采取介于《华严》与密乘之间的《梵网经》,定作小乘三坛戒学一贯的传承,直到如今。但很遗憾,自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339654.html